央广网包头2月23日消息(记者邵玉琴)“幸福家庭计划”“幸福家庭计划家庭矛盾风险台账”“幸福家庭计划家庭高风险台账”“矛盾调节案例”……这一本本“台账”记录的不仅仅是社区居民的“幸福指数”,更是社区干部心系百姓和谐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
“台账”里的家长里短
2月20日,在昆都仑区黄河社区活动室,一本本“台账”整齐码放在桌面上,而一本“幸福家庭计划”的册子格外显眼。
翻开内页,里面是“黄河西路街道黄河社区精细化管理幸福家庭计划一一稳定性评估表”,评估表的内容包括“家庭关系”“家庭成员性格”“外部诱因”等,通过多维度来测评社区居民家庭的“幸福指数”。
“小家庭是社区群众幸福生活的‘晴雨表’,更是社会大家庭的‘稳定器’,牵动着千家万户。”在社区工作了19年的黄河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唐小华是社区的“大家长”,也是居民眼里的“知心大姐”。
“家里有困难、夫妻有矛盾、邻里有纠纷,心里不痛快,都要找‘知心大姐’唠唠,心里的结就打开了。”作为社区的“大家长”,她对辖区的情况了如指掌,辖区人口结构、重点家庭情况摸得一清二楚。
黄河社区辖有五个住宅小区、一个集文化娱乐餐饮一体的包头乐园商圈,有居民楼162栋,6978户,人口10857人。
由于老旧小区公共设施老化,人口结构复杂,外来人口众多,人员素质参差不齐,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小矛盾比较多,矛盾调解显得尤为重要。
“家是居民生活的幸福港湾。”社区管理者认为,不管你身居何处,累了倦了都要回到自己家。所以小家是每一个在外打拼的人的“栖息地”,而营造和谐、温暖、平安的家庭环境是构建幸福家庭的基石和抓手。
这是一个20多平方米的温馨小屋,配有茶桌、软椅,这就是社区“家长里短调解工作室”。

“来的时候还是痛哭流涕,走的时候喜笑颜开。”在唐小华看来,很多和家里闹别扭的妇女姐妹心里就是装着一股气,等走进调解室、坐下来,敞开心扉,内心的委屈在冒着热气的茶水中慢慢释放释然。
为了有效化解婚姻家庭矛盾,推动社区调解志愿队伍专业化,黄河社区把退休的有调解经验的社区主任、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、专业的法律工作者和心理疏导专家组合起来,成立了“家长里短调解工作室”,并组建了四支专业化解矛盾志愿者队伍,包括由巾帼志愿金牌调解能手组成“知心大姐”家庭婚姻矛盾调解志愿队、“夕阳红”青少年帮教队、“和为贵”调解队、“黄河说法”专业调解队。
此外,在社区还设有“人民调解超市”“心理宣泄室”等,让百姓的排忧解难方式有了更多选择。
小布袋里装着社区“和谐力量”
在社区活动室摆放着粉、蓝、绿、红、橙五种颜色的布袋,标有五个志愿者服务团体的名字。表面看,这就是个普通的大妈买菜的布袋,里面却大有乾坤。它是五个志愿者服务团队的“代号”,代表着五支长年活跃社区的社会服务力量,他们中有社区干部、网格员,有退休老人,还有公检法司的维权志愿者……

当然,守护黄河社区和谐幸福家园的不只是有组织的社会志愿力量,还有社区的左邻右舍。他们担当了邻里家庭矛盾的“嘹望者”,发现楼上楼下在吵闹,将情况反映给社会网格员、楼栋长或单元长,事后让工作人员上门了解情况,做到家庭纠纷在社区调解室里解决,让社会问题不出社区。
该社区通过推行“三清四诊五到家”345工作法,前期摸排做到三清,即“居民底数清、矛盾排查清、困难群体帮扶清”。充分发挥网格员、楼栋单元长的优势,以基础摸排和动态摸排相结合的形式,建立了实时更新的黄河社区家庭矛盾前置预防化解“三清”台账。
针对摸排出的各类不稳定因素,社区采取分级分类的调解措施,依据研判,制定“幸福家庭计划”家庭矛盾风险等级台账。对于不同婚姻家庭、不同风险等级的对象开展不同的矛盾调解化解工作,单独制定调解方案,“一人一对策”。
为了切实有效处理家庭矛盾,社区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:低风险婚姻家庭矛盾由“知心大姐”志愿服务队进行日常关怀和早期化解;中风险家庭由街道包联领导、辖区派出所、司法所、律师事务所等单位提供重点监测、法律援助和心理健康咨询,网格员要经常入户走访日常关注,确保没有恶性事件的发生;高风险对象则由街道党工委书记、副书记为主要牵头人,整合社区资源进行全面帮扶,争取让风险对象早日走出生活阴霾,降低风险等级。
让“幸福家庭”计划向阳而生

近年来,黄河社区发挥妇联组织“领头雁”的作用,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建设“红石榴家园”,坚持把维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,创建“幸福家庭”作为社区妇联参与社会治理、促进社会稳定的切入点。通过做好、做实、做活小家庭平安大文章,努力将婚姻家庭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,积极构建幸福、平安、和谐的社区生活环境。
据“台账”记录,几年来,黄河社区累计接访婚姻家庭矛盾574人次,建立问题家庭“一对一”台账65户,并与29户问题家庭签约跟踪监管,制定了长期帮扶计划,帮助4名因家庭婚姻矛盾失学儿童重返学校,为3名受到家暴的妇女提供了法律援助。
同时,社区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,为243名妇女提供了职业培训,并组织了就业招聘会,帮助173名有求职愿望的妇女成功走上了工作岗位。
唐小华告诉记者,这些举措不仅增强了妇女的社会适应能力,还有效减少了家庭婚姻矛盾的发生,也让妇女儿童时刻感受到妇联组织的温暖和关怀,真正让“幸福家庭”计划向阳而生。